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改變我一生的好書

先講好喔!聖經絕對符合今天的標題,但今天要聊的不是聖經這本書。如果你打算因為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改變我一生的好書」不是聖經而指責我,那你可能需要在看下去前,先看看(或再看一次)這個。好了!現在言歸正傳。

書,不是我愛的東西。要不是國高中的時候迷上金庸小說,那麼恐怕除了課本以外,沒幾本書能有榮幸被我好好看完。當然,金庸小說也建立了我對「原來書是能被讀完的!」這件事情起碼的信心。雖然我不高不低的學歷,聽起來好像不差,理論上也該是個讀了不少書的人。不過,「理論」這個詞可以被翻譯成:放在書架上書的數量;相對的,「實際」總會跟書架上放的東西有些差距。

上述自陳我不愛讀書的言論,如果讓你開始瞧不起我,那麼下面的話,可能讓你更鄙夷我。

書,不是我愛的東西,但是「漫畫,不能算是書」。漫畫書、漫畫書、漫畫書,雖然大家都這麼叫著,可是在我的印象裡,上自父母長輩,一路到學校老師,基本上沒人願意同意(雖然又很難否認)下面這個方程式:

「看完一本漫畫 = 看完一本書」

曾經有人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少看點漫畫,你們這些年輕人,現在都只會用圖像思考了,多看點書,學習用文字思考吧!文字能表達太多圖畫所無法傳達的東西了。」聽完這句話,我毅然決定放棄漫畫這膚淺,又愛假裝自己是書,卻不是書的偽君子。也因此,韋小寶的無賴人生才有機會與我交集;而我對金庸之外其他書本的感情,則如郭靖般木訥;對漫畫的情感,則仍如楊過之於小龍女,只是暫時停在絕情谷事件後的分離狀態;而掙扎於「漫畫」與「書」之間的我,就像張無忌一般被動而無法抉擇;最後終究只能像令狐沖一樣,隨興之所至,遊戲於江湖。

其實,我向來認真的把漫畫當「書」看,也因此,比我更愛看漫畫的朋友嘲笑我,因為他們去按時計價的漫畫租書店,一小時可以看個六七本漫畫,而我卻只能看一兩本。因為他們把漫畫當「畫」看,我則細細品味著所有寫在「泡泡」裡面的每個字,把漫畫看成了「慢書」。

認識馬克爸的人都知道他可算是讀書界裡發燒級的人物,到過我家的人都見識過像個小圖書館的地下室。只是,馬克爸生出我這麼一號讀書界的邊緣人,心理恐怕多多少少不那麼是滋味(對不起啦!馬克爸)。但他一定會更訝異於,我為自己買過的許多書裡,最讓我慎重決定,也最堅決要買的一本書,竟然是本「漫畫書」。而這本漫畫書,就是今天標題講的那本「改變我一生的好書」。


大概三年前,忘了從哪裡知道了這本「書」的介紹,我很認真的到了Amazon.com找到了它,看完了所有的評價,最後慎而重之的買下了它:「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說得學術點,這是一本談「漫畫理論」的書;說得明白一點,這是一本告訴你,什麼是漫畫?漫畫的構成因素是什麼?漫畫的原理是什麼?漫畫的特色是什麼?純文字或純圖畫與漫畫之間的差異是什麼?他甚至分析了一格一格的圖畫,如何用來表達時間的連貫、甚至如何表達如「電影」般的連續動作?它也介紹了漫畫的源流與各國漫畫技法的演變等等。簡言之,它是一本言簡意賅的理論書,一本用漫畫的手法告訴你漫畫是什麼的書,一本你千萬不能把它當「連環圖畫」看,而需要字字珠機,把每個泡泡裡的文字都當「慢書」看的書。

好吧!或許你勉強願意開始承認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認真」的漫畫了。但要談到他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會不會講得太誇張了一點?這~~~其實就見仁見智了。

我不愛讀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讀書很慢,所以讀起來總沒成就感。有人告訴我,讀書快的秘訣就是「多讀」。也因此我決定開始大量「練功」。可是即便我能比朋友用更快的速度把金庸全集讀完,我卻沒有因此而練成讀書的「水上飄」或「梯雲縱」功夫。終於有一天,我推敲出自己讀書不快的原因了(雖然很多人不那麼相信我的說法):我習慣邊閱讀邊思考。邊讀邊思考前後文之間的邏輯關係,邊讀邊思考作者講的是否合理。金庸之所以能很快讀完,因為讀它不需要思考。但其他的書,讀之常能引發我一連串的思考,不然就是引發我一連串的狐疑。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我讀書比較慢,因為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想得比較多。

或許各位勉強可以接受我這一套「讀書慢」的自我詮解,但接下來恐怕就會接著問:「那你看漫畫書還有什麼需要思考的?為什麼一樣看得慢?」誠實說,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有人告訴我,看漫畫快的秘訣就是多看圖,看個大概就好,不需要那麼認真的看對白,可是我還是會很認真的一句對白、一句對白的看,邊看邊思考。我不是沒有嘗試過少看字,多看圖。可是囫圇吞棗式的看完一本漫畫,速度雖快,但看完將書合上後,我竟然會完全不知道剛剛讀過的漫畫裡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我自己也很納悶,為什麼我看金庸不太需要思考,看漫畫反而需要?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這本漫畫書提供了我很清楚的解答。舉一個簡單雙格漫畫當例子:第一格是一個眼睛閉上的人臉,第二格與第一格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是眼睛睜開了。我們再創造另一個雙格漫畫,同一個人物,完全一樣的圖畫,但與第一個雙格漫畫的唯一差別是,兩格的順序對調:第一格是睜開眼睛的人臉,第二格的眼睛閉上了。

這兩個雙格漫畫的兩個圖畫是一樣的,只是順序不同,卻因此表達出了兩組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個漫畫表達了「睜開眼睛」,第二個漫畫則表達了「閉上眼睛」。可是,為什麼兩個有完全相同兩幅圖的漫畫,只是格子順序不同,就可以表達出完全不同的概念呢?因為漫畫格子與格子的順序代表了時間的先後,當每一個圖像進入了我們的腦袋裡時,畫與畫之間那些不連續而斷層的畫面,則由我們自己腦袋中的「想像力」去將它構做完整。因此第一格閉眼,第二格睜眼的漫畫,在閱讀的同時,我們的腦中補足了「眼睛從閉眼到睜眼」之間的連續動作,於是我們將這樣的漫畫內容理解為「睜開眼睛」。換句話說,在閱讀漫畫時,其實我們的大腦必須大量的工作,運用我們的想像力與認知能力,去把格子與格子之間空白的部份填滿。因此,雖然漫畫的創作者畫出了我們所看到的漫畫,但整個漫畫故事的「完成」,也需要我們大量的想像力去補足漫畫家所沒有畫出來的部分。這有點像是小時候玩的連連看遊戲,漫畫家提供了許多的點,也在點上寫了數字,而我們則是照著數字的順序把點連成線,最終看出整個作品的輪廓,明白作者所要講的故事,接收到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


所以,雖然現實生活中的經驗,比較像是電影膠卷上連續不斷的「圖畫」,但漫畫上的圖像則不同,它是跳躍式的,比較像是電影的「分鏡圖」,而圖與圖中間的連續性與邏輯關係,就需要我們自己的大腦去「運動」,去參與,好將它們連接出一個邏輯關係來。(下為宮崎駿卡通「紅豬」的分鏡圖)


或許是我反應遲緩,也或許是我笨拙(隨你怎麼說都好)。總之,我看漫畫時,就是會情不自禁的試圖理解每一格之間的邏輯關係,也會推敲每個對話與畫面之間的邏輯關係。而前面舉例說明了這麼一大段,其實目的也在顯出漫畫與眾不同之處。那個睜眼閉眼雙格漫畫的舉例,如果用圖畫來表現,一切都會變得很容易而且直覺,但用文字寫起來,就真的是「啦裡啦雜」了。在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這本書裡面,也因此探討了不同表達媒介之間的不同特色(當然,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說明漫畫這個媒介的特色)。

其實,文字有文字所擅長表達的想像,而圖像也有圖像所擅長傳達的信息。沒有孰優孰劣,只有能否依正確需要,去選擇正確傳播媒介的智慧。事實上,一幅圖就能表達的孤獨感,最厲害的詩人還要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20個字才能解決。因此如果那句「少看點漫畫!你們這些年輕人,現在都只會用圖像思考了......文字能表達太多圖畫所無法傳達的東西了。」讓你也曾經跟我一樣誤以為用文字表達是比圖像表達更高尚的方式,那麼你可以舒一口氣了。(不過,我也慢慢能明白為什麼中國文人喜歡在圖畫上題詩了,詩的意境與畫的意境相加,常常可以讓內心對「美」的感觸更深刻。這種說法好像跟多數學者所說的差別不遠。)

不過,各位可能會覺得,前面舉的這些例子,或許能說「這是一本好書」,但怎麼把這本書說成「改變我一生的好書」呢?

當我細讀這本書,並思考它所陳述的理論時,它開啟了我的新視野。用哲學家的講法就是:它讓我對「美學」有了新的思維與心得。白話一點的講法就是:它讓我重新思考何為「美」?人類對「美」的感受是如何被產生的?美如何被構成?這些美學問題其實以前讀哲學的時候都讀過,但從來都沒有被我認真的放在心上。

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同樣的畫筆、畫布、顏料,為什麼自己畫出來的跟三歲小孩差不多,但某些人就能畫出令人感動的作品?同樣的樂器、同樣的樂譜,為什麼自己彈出來的音樂就是硬梆梆,而某些人就是能彈出令人感動的脈動?同樣的課本,同樣的內容,為什麼多數學校老師授課會讓學生想睡覺,但許多補習班老師上課卻生動有趣,讓學生趨之若騖?差別在那裡?又或者,為什麼同樣是用powerpoint一類的軟體做簡報,多數的簡報顯得無聊,但蘋果電腦執行長Steve Jobs的簡報總是吸引眾人的目光?或者,為什麼有些人講起話來「讓人頻頻看手錶」,另一些人講起話來「總讓人忘記時間」?

當我開始一連串對美學的重新省思,我也重新開始審視一切與「藝術」扯得上關係的東西:音樂、繪畫,自不在話下。就連文字表達、語言溝通、人際互動的藝術等等,我都有了新的看法,新的省思。這本書透過對漫畫這門藝術的解析,讓我對「何謂美」「何謂藝術」有了新的看法與認知,也因此徹底改變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和角度。剛剛前面那些「你有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從「美學」裡找到解答。那些差別,就在於「有人能呈現出美,有人沒辦法」。但究竟怎樣才能呈現出「美」呢?看看這本書吧!思考一下其中所傳達的訊息,或許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找到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你說嘛!這本書所帶給我的,難到不配我送他一句「能改變一生的好書」的頌詞嗎?

當然,我依然要說,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端看你怎麼看這本書:漫畫?還是慢書?也端看你怎麼讀一本書:很快的看完?慢慢的思考?也端看你怎麼「看待」一本書:讓作者告訴你事情是什麼?讓作者成為觸發你一連串新思維的觸媒?

你或許讀不出我讀到的,當然我也讀不出你讀到的(這倒是很公平)。讀書、理解書、被書啟發這一類的事情,其實都是「獨孤九劍」:到了最後只能自己跟自己玩劍而已。不過對我而言,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

「看完這本漫畫,絕對不等於看完一本書,而是勝讀萬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