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省錢不一定是節儉



我們其實常在一種「金錢價值觀矛盾」的氛圍中生存,只是我們可能未必有意識到而已。

放眼望去「滴水穿石」、「積沙成塔」、「節儉勤奮」、「能省則省」、「節儉是美德」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是的,節儉是美德,這我從來不敢懷疑,不過這個社會也同時教導我們,錢是身外之物,人生不要只追求金錢或財富,因為人生還有很多錢所買不到,卻更顯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東西:親情、友情、親子關係......。因此我們也從小學會了不要成為金錢的奴役,不要被金錢所左右。然而,矛盾的是,往往那些強調自己不被金錢所左右的人,卻也常常是那些很愛省錢的人。

省錢難道不是被金錢所左右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嗎?如果一個人不被金錢所左右,這個人必定不會提「省錢」這件事情,因為對這個人來說,錢應該根本不是真正的重點才對。我相信一個省錢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一個不被金錢所左右的人。但一個節儉的人,卻可以是一個不被金錢所左右的人。

什麼叫做節儉呢?我認為節儉就是「節制沒有必要的需求,簡化需要的東西。」

小朋友拉著媽媽吵著要買玩具。如果媽媽用「這個太貴」「我們沒有錢」一類的方式回答,這個媽媽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不是我們應該節儉,而是我們要省錢。但如果媽媽說的是「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的確很好玩,不過你並不需要」或者「你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不是嗎?我們回去在拿出來玩」,這時媽媽所傳達出來的教導,則是節儉,而不是省錢。當然,無論哪一種回應,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小朋友一定會哭鬧。可是他們的哭鬧卻是基於完全不同的原因。

第一種狀況的哭鬧結果,會在小孩子心中種下「我要更有錢」的慾望,因為今天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完全是因為我的家沒有錢;不只如此,這樣的過程也會增加小孩子的自卑感,因為他會覺得有些同學朋友能有新玩具,而我不能有,只是因為他們家比較有錢,所以我比較窮、比較自卑;更有甚者,這樣的過程還會增加小孩子未來對父母的不滿,甚至在長大後企圖完全擺脫過去他們父母生活方式,以期也能同時擺脫那令人厭惡的低貧經濟條件,因為他身邊總會有朋友的爸爸媽媽比較會賺錢,因此都能得到新鮮的玩具。其實,這樣的過程最糟糕的後果還不是這些,而是這個小孩子雖然哭鬧了,但他沒有學到要節儉的觀念,反而種下了「以後我要有錢,有錢了,我就能......」的念頭,這基本上是放了一顆即將發芽長大,叫做「貪婪」的種子,在這個孩子裡。

第二種狀況同樣孩子可能會以哭鬧收長,但在孩子心中所種下的種子,卻是「原來我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東西」的觀念,並養成這樣的生活型態,這是建造孩子節儉習慣的開始。既然,孩子都同樣可能會以哭鬧收場,既然孩子都會在每一次有挫折感時(沒得到他要的玩具,這是不折不扣的挫折經驗),學到一些影響他人生一輩子的功課,那麼為什麼不讓他的哭泣,成為建造對他一生有極大好處的節儉美德的基石呢?

省錢,其實不一定是節儉。當一個人認為省了錢就等同於節儉,那麼這個人基本上已經是一個被金錢所擺佈的人了(即使他再怎麼信誓旦旦的認為金錢並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也無法再改變這個事實了)。在他眼裡,當然也已經看不到金錢之外的東西了。而這種人在省錢之餘,能不能真正省到錢,其實沒人能夠保證(因為省小錢,有可能反而失大錢,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但這種人如此省錢,必然將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會失去那些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因為一個已經被金錢所擺佈的人,他絕對不可能得著那些金錢所買不到的珍寶。

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節儉,是減少貪心,減少「想要得到」的慾望,把錢花在刀口上,花在值得花的地方,花在對我們的一生有益的地方。
而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把省錢當做節儉,因為省錢,並不一定真的是節儉,有太多時候,省錢反而可能是「不節儉」的一種表現方式。(比如,慾望太多,無法一一用錢滿足,所以省錢以滿足某一種最想滿足的慾望)

一個注重節儉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省錢的人。他所「花的」錢未必會比一個注重省錢的人少,說不定還更多,但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都花在真正的需要上。

一個注重省錢的人,未必是一個懂得節省的人。他所「省的」錢未必會比一個注重節儉的人多,說不定還更少,但他所省下來的每一分錢,未必是真的應該省下來的。而當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他將付出更慘重的代價去彌補。若這個代價可以用錢了事還算幸運。但若這個代價所損失的是錢無法彌補的,那麼後悔就真的來不及了。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提摩太前書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