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08, 2008

少了Si的民族?

曾聽過一場感嘆華人教會音樂發展的演講,講員對中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提出了一些他的看法。依稀記得他用猶太人音樂風格的詩歌對比了中國五聲音階風格的詩歌,並認為猶太人的音樂風格雖然常常也跟中國式的音樂一樣,採用小調為主,但猶太式的音樂風格卻比中國式五聲音階的音樂風格硬是擁有更多的「音樂詮釋上的動能(dynamic)」(動能一詞,是我自己添加的,借用了音響中「動態範圍」的概念)。也就是說,猶太式音樂雖然與中式五聲音樂都大量採用小調(小調,普遍較具有哀傷情調的調性),但猶太式的音樂卻在不同的情況中,是能靜也能動的,既能演繹哀傷,也能詮釋喜樂(講員還當場作了示範)。而中式五聲小調音樂,則普遍充滿哀傷的情緒。

這個演講者認為,使得猶太式小調音樂與中式五聲音階小調音樂有如此本質差異的最大原因在於,猶太式的音樂風格在五聲音階外,多加了一個很重要的音「Si」,也就是大調音階中的第七音。演講者深刻相信,多了這個第七音的音樂,就大不同了。這豈不當然,五個音的音樂多加了一個音(變成六個音的音樂),這可是增加了20%的可用元素,在排列組合上可以多出將近14倍的可能性,當然大不同了。但講員的論證不是這樣走的。他的觀點是,加上Si的音樂與五聲音樂最大的不同在於,七這個數字在希伯來文裡,代表著完全的意思。因此加上了七音的猶太音樂,就硬是比少了七音的中國音樂還要「完全」了些。

當初聽完這種觀點,我心裡面就犯了很嚴重的迷糊,難道國樂從來不用於喜慶嗎?難道每一次戰勝,歌舞昇平的時候,唱的都是哀嘆的曲調?難道每一任皇帝即位,奏樂奏出來的都是柔長寸斷的音樂嗎?(那些樂師們的人頭還能保得住嗎?)

奧運到目前為止,推出了不少首主題歌,每一首都特別刻意的維持了中國曲風的創作,下面這個youtube的影片應該是這些主題曲中最主要的歌,曲名雖然有點小家子氣的叫「北京歡迎你」(為什麼不是格局更大的「中國歡迎你」?「世界我們歡迎你」這一類的主題?......好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在這首從頭到尾沒有Si的曲子裡,感受不出絲毫哀傷的氛圍,也見不出這首曲子裡有什麼不完全的地方。聽了這首曲,我想起了上述演講者的論點,不覺可笑。



五聲音階中沒有Si這個第七音,這是事實。希伯來文中,每個數字都有意義,而「七」有一個隱喻是「完全」,這也是事實。但這並不代表以五聲音階為基礎主幹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哀傷的民族。也不代表少了Si的音樂就少了些完全、多了些哀傷。

在此不得不佩服講演者穿鑿附會的功力,實在令人......。令人怎麼樣呢?請把前四段,每段的第「七」個字抓出來,就可以由這些「完全的字」構成一句成語。希望這句成語,對這個演講者而言有夠「完全」,因為都是第七個字組成的呢(至少如果他的邏輯成立,那我的邏輯也應該可以成立)。


PS:
一、中國文化普遍覺得淡淡的哀愁裡有一種令人感動的美感,你可以不認同這種美的呈現方式,但不能否定這是過去中國文人對美的一種詮釋之一,這是文化性的問題,而非音樂調性本身的問題。

二、對於猶太文化而言,雖然七這個數字的確代表了完全,但古老的猶太人恐怕不知道他們的音樂跟這有關,事實上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音階觀念,以及把音階轉換成數字甚至簡譜的觀念,也根本不是猶太文化的產物。更不用說Si這個音是第七音的觀念,在數千年人類文化史中,只是一個相對年輕的觀念了。至少,比猶太人開始他們的音樂還要晚得太多了。也就是說,七雖然在猶太文化中是完全的數字,但是Si這個音對於猶太人而言,根本與七無關。

三、國樂中採用第七音的,也所在多有。事實上,很久以前中國音樂就不再只是五聲音階,而採用了很多其他的音。(如果五千年文化只堅持五個音,怎麼想也覺得不合理)。比如西方音樂的第七音,在國樂的音名被稱為「變宮」,第四音被稱為「清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