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1, 2008

溝通的真相

馬克爸叮囑馬克夏,多貼點文章在自己的blog裡。好吧!從善如流一下。其實馬克夏一直都有把生活中的思考與體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只是沒有放出來,免得污染大家的觀瞻。以下的文章主體,其實在半年前就寫好了,只是一直存著,沒有放出來。今天稍作增刪修補,就此貼出,以效馬克爸之呼召。在此之前,先來幾句賣膏藥式的推銷詞令吧!


「你希望能夠與人達到良好的溝通嗎?你發現跟人溝通困難得『狠』嗎?
那麼你不能不知道溝通的真相是什麼,並從中學習溝通的方法。」

好,膏藥賣完了,言歸正傳。

我離開哲學的學習至今也快十年了,雖然大學與研究所加起來總共讀了五年的哲學,但該忘的也差不多都忘了。然而那些還記得的,卻都是最最最受用,也最重要的。

「柏拉圖的哲學」這門課的第一堂課,老師開宗明義的就對我們解釋:對話的重要性。開啟對話,才能幫助我們尋找出真理。閱讀柏拉圖對話錄的原典,我們慢慢了解柏拉圖追尋真理的思辨過程,也儒慕那種對話典範,更有滿腔藉著誠實客觀的對話找出真理的期待與熱血。其實,每個人都知道,要達到溝通,就必須對話。

在志同道合的圈子中,對話是有效率的研究基礎。然而離開哲學的學習環境十年多的時光,我學到的功課竟然是:這種理想的對話,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十年中,當我漸漸發現這個我曾滿腔熱血、衷心相信的理想世界早已崩盤的現實時,我實在很難高興起來。但就算我可以逃避這樣的現實,我卻也不能否定他的存在,更何況我壓根沒打算要它。現實是這樣子的,這個世界上跟你有共同認知,而且也在共同找尋真理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幾乎不存在。而當你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真理追尋者,對話往往就無法順利開啟,但是你們可能依然需要溝通,只不過這樣的溝通,是被建立在「自以為自己在跟對方平等對話」的虛假基礎之上,於是,這樣的溝通,反會製造了人與人之間更大的鴻溝。

理想的對話當然是「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站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投入於找尋問題、探尋真理的唯一目標中」。但是當理想墜入了現實的紅塵,「理想的對話」往往過於理想,而無法構成「有效的對話」。因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往往會變成意氣用事的激辯論爭;因為所謂的平等基礎,只存在於參與對話的每個個體心中,偏偏每個個體都對「何謂平等」個持偏見;因為真正願意投入於找尋問題、探尋真理的人其時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因為人只想贏、只想找到自己想找到的答案,「我只想找尋真理」這句話,其實只是人自私地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時,所賴以為生的一個藉口而已。


全世界六十億人口,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可能只有六十億分之一強。喔!這個意思就是說,只有你自己跟自己是志同道合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就連自己也會自我矛盾,自己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一下。

面對「志不相同、道不相合」的人,該如何「有效的溝通」呢?或者我們應該直接問:怎麼樣才能在這滾滾塵世間,達到「有效的溝通」呢?答案很簡單,絕大多數的基督徒都聽過:

「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雅各書1:19)

或許這樣的溝通模式不盡「理想」,但卻最「有效」。當溝通的雙方至少有一個人能夠「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時,在溝通的過程中,就至少能夠確保另一個人能夠有「我們之間有成功的溝通」的感覺。事實上,真正有效的對話,並不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也不可能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找尋答案、探尋真理。柏拉圖式的對話對柏拉圖子弟而言或許是直覺,但對其他人而言,其實只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現實國」的生存法則是:「聽要快、準、狠,說要慢、溫、吞」。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聽得慢、溫、吞,說得快、準、狠,那麼得出倒行逆施的溝通結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有效的對話,需要有一個人作逗哏,另一個人作捧哏。(哏,音ㄍㄣˊ,滑稽之言詞也,或為今日慣用語「梗」之來源)你想扮演哪個角色呢?端看你有多想達到「溝通」這個目標。越想達成溝通的人,越需要扮演捧哏的角色,而無法扮演逗哏的角色(但通常越想達成溝通的人,也會越想扮演逗哏的角色)。因為,每個人都愛作逗哏,都想在對話中主宰對話的過程,因此當一堆逗哏湊在一起,這個段子就講不下去了,反而還拉深了鴻溝與距離。因此越想達到「與人溝通」目的的人,反而越需要扮演好捧哏的角色,因為這樣至少確保這場雙口相聲,還有基本的可看性,而不是一齣鬧劇。

你希望與別人有良好的溝通嗎?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當捧哏,那麼恭喜你,你還在理想國境內,我衷心的祝福你能夠終老於那個國度,因為那是幸福的。不過,如果你準備移民現實國的話,雅各所教我們的「八字心法真訣」,就真的要隨時存記於心,反覆默想思量,片刻不能或忘:

「快快的聽、慢慢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