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3, 2006

Q:QBQ系列之一

27歲的我,抱著一疊教課書走入了教室的前門。我選了個最前排靠左的位置,把沈重的書本放下。看到許多同學已經坐在位置上等待一個名字從未在學校課程表上出現過的新老師出現,我走出了位於中原大學懷恩樓二樓的教室。從小到大聽過了無數個上課鐘響,這次的鐘聲卻讓我用力的吸了一口氣,因為這次的鐘響裡夾雜了些許的沈重與緊張,它是我的第一個上課鐘聲。我再次步入教室,走上講台,把長長的粉筆折成了兩段,我用其中一段的背部在黑板上畫上了一個大大的英文字母:Q。我的第一堂課就這樣開始了。

在黑板上畫上了又粗又大的Q,其實只有一個用意。我希望每個選修了這堂「批判思考」課的同學,能夠在一開始就了解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找不到答案,往往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問問題。我希望每個同學一個學期上完這堂課以後,至少能夠了解該如何提出一個合理的問題。因為我認為這就是批判思考的原點:問一個對的問題。我或許不是最優秀的批判思考老師,但既然學校信任我,給了我一紙兼任講師的聘書,我就有義務要把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告訴學校託付給我的學生。就這樣,一反常態的我並沒有先介紹自己的名字與學歷,而是先介紹了Q的觀念。

前一陣子,莫名其妙地拿到了兩本名為QBQ的系列叢書,心裡面其實有些興奮。因為QBQ的是其英文版本書名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的縮寫,看到這樣的英文標題,我直覺的認為這是一本「應用哲學」的書。原因很簡單,一般人問的問題,都是表面看到的問題,偏偏只有被大家視為瘋子的哲學家,猛是愛去想一些其奇怪怪的「問題背後的問題」。QBQ號稱為一本企業文化的書,我以為這是一本教導大家不要只看問題的表面,而要懂得去探究問題背後真正成因的書。就這樣,某一天我終於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也促成了今天寫這個日記的動機。

在各大著名企業老闆歌功頌德的詞藻所堆砌出的一陀序言後面(讓我之後再來探討這些大老闆們的Q吧),QBQ這本書的作者才得到篇幅開始說話。作者一開始就強調要問對問題:因為「答案就在問題之中」(John G. Miller著。[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陳正芬譯。台北,遠流出版,2004。頁48)這樣的描述讓我回想起了27歲那年,我第一次擔任大學講師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Q之後所講的話。不過,在黑板上畫Q容易,要寫出一本教大家怎麼問Q的書也不難(至少John Miller就做到了,而且還有一堆老闆背書呢......)。不過,真正要問出好的Q,卻沒那麼容易。而這也正是為甚麼我在讀完QBQ這本書以後,想要來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原因。

或許今天我該問的Q是:QBQ這本書真的問對了Q嗎?或者,它真的找到了所謂的QBQ嗎?

不過無論這整本書的內容如何,我完全同意剛剛引用在這本書第48頁的那句話,因為我也相信「答案就在問題之中」。而事實上,我也勉強可以同意作者在緊接著這句話之後所說的話,他說:「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嗯!應該是這樣吧......如果答案真的是個能夠找得到的答案的話......!然而,讀完這本簡約而易讀的書的我,在各大老闆強力背書的同時,正在問著我自己一個QBQ:作者真的在這本書裡面提出了一個「更好的問題」了嗎?讀者真的得到了一個更好的答案了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相當肯定的」。我很肯定我的答案可能要讓支持這本書的各大老闆傷心了,因為我的答案是:「作者肯定沒有為讀者提出一個更好的問題,也沒有教讀者提出更好的問題......事實上......」。

賣個關子,容後再報。(不過如果你也曾是為這本書背書的老闆之一,那麼你可能需要認真考慮,從今天開始阻止你的員工連結到我這個網站的可能性。)